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5:57 点击次数:171
01 徒问:胸痛之症,首辨阴阳,其要何在? 师曰:胸痛一症,首辨阴阳,此为临证第一要义。
阴阳者,乃疾病之总纲,胸痛之性质、程度、诱因、伴随症状皆可分阴阳。 阳证者多呈急性发作,疼痛剧烈,拒按,得冷稍减,伴面赤、身热、口干、苔黄、脉数;
阴证者多病程较久,疼痛隐隐,喜按,得温则舒,伴面白、畏寒、口不渴、苔白、脉迟。
然临床常见寒热错杂、虚实互见之证,尤须细辨。
曾治一老年胸痛患者,胸痛彻背,畏寒肢冷,此似阴证;
然其口苦咽干,脉象弦细,又现阳象。
详察之,其畏寒肢冷乃少阴阳虚,口苦咽干属少阳郁热,此为阴阳错杂之证,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而效。 辨阴阳非仅辨寒热,亦当辨在气在血。
气属阳,血属阴。
气分病多责之于气滞、气虚,胸胁胀痛,走窜不定;
血分病多因于血瘀、血虚,刺痛固定,夜间尤甚。 首辨阴阳乃诊断之始,贯穿治疗始终,方不致犯"虚虚实实"之戒。 02 徒问:六经辨证如何应用于胸痛诊疗? 师曰:六经辨证乃仲景圣贤所创,为临床之圭臬。
胸痛一症,可见于六经病中,尤以太阳、少阴、太阴、厥阴为多见。 太阳病胸痛,多因风寒外袭,卫阳被郁,肺气失宣,可见胸痛伴恶寒发热、脉浮紧,治宜麻黄汤类方发散风寒;
少阴病胸痛,多因阳气虚衰,寒凝脉涩,可见胸痛彻背、畏寒肢冷、脉沉微,治宜四逆汤类回阳救逆;
太阴病胸痛,多因脾虚湿盛,痰浊闭阻,可见胸闷痛、脘痞纳呆、苔白腻,治宜苓桂术甘汤类健脾化痰;
厥阴病胸痛,多因寒热错杂,气机逆乱,可见胸胁痛、心烦口渴、肢冷脉弦,治宜乌梅丸或柴胡桂枝干姜汤类寒热并调。 曾治一中年女性,胸胁苦满,疼痛走窜,心烦喜呕,脉弦细。
此属少阳证,邪郁少阳,枢机不利,予小柴胡汤加减,和解少阳而痛止。 又治一老翁,胸痛彻背,背痛彻心,面色黧黑,口唇紫暗,舌有瘀斑。
此属厥阴血分证,寒客厥阴,血凝气滞,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散寒、活血通脉而取效。 六经辨证非僵死之框架,乃灵动之法则,须融会贯通,方得仲景心法。 03 徒问:请师详解枳实薤白桂枝汤之方证与运用 师曰:枳实薤白桂枝汤乃仲景治胸痹之要方,出自《金匮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》:"胸痹,心中痞气,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,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。" 其病机为胸阳不振,痰浊壅塞,气逆上冲。
方中栝楼甘寒滑润,开胸涤痰,《本经》谓其"主胸痹,悦泽人面";
薤白辛温通阳,行气止痛,《本经》谓其"主金疮疮败";
枳实破气消痞,桂枝通阳降逆。 临证体会,此方典型方证为:胸满闷痛,甚或胸痛彻背,喘息咳唾,短气,胁下气逆上冲,苔白腻,脉弦紧。 曾治一男性,年五旬,体胖,胸闷痛反复发作三月,每因阴雨天加重,伴气短喘促,舌淡苔白腻,脉沉弦。辨为胸阳不振,痰浊壅塞,予枳实薤白桂枝汤原方:枳实15g,厚朴12g,薤白9g,桂枝6g,栝楼实15g。七剂后胸痛大减,续服十四剂症平。 此方与瓜蒌薤白半夏汤之别,在于此方有气逆上冲之候,故用桂枝平冲降逆;
与茯苓杏仁甘草汤之别,在于此方以痰气交阻为主,彼方以水饮犯肺为重。 临证用时,若寒重者可加附子、干姜;
痰浊盛者可加半夏、陈皮;
瘀血明显者可加丹参、川芎。 04 徒问:血府逐瘀汤治胸痛,如何辨析其证? 师曰:血府逐瘀汤乃清·王清任《医林改错》所载名方,为活血化瘀之代表方。
其所治胸痛,病机核心为气滞血瘀,瘀阻胸中。 此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、桔梗组成。
方中当归、生地、赤芍、川芎养血活血;
桃仁、红花破血祛瘀;
柴胡、枳壳疏肝理气;
牛膝引血下行;
桔梗载药上行;
甘草调和诸药。 其辨证要点为:胸痛如刺,固定不移,夜间尤甚,或心悸失眠,舌质暗红有瘀斑,脉涩或弦紧。
曾治一冠心病患者,介入治疗后仍胸痛频繁,痛如针刺,固定不移,面色晦暗,舌紫暗有瘀点,脉沉涩。
辨为心血瘀阻,予血府逐瘀汤原方七剂,痛减大半,续服月余,症状基本消失。 此方与丹参饮之别,在于此方活血理气并重,彼方偏于活血;
与失笑散之别,在于此方治疗全身气血瘀滞,彼方专治瘀血胃痛。 运用此方须注意,虽为活血之剂,然有生地、当归相伍,祛瘀而不伤血;
有柴胡、枳壳相配,行气而不耗气。
若气虚者可加黄芪、党参;
寒凝者可加桂枝、附子;
痰浊者可加瓜蒌、半夏。 05 徒问:请师阐述胸痛治疗中圆运动与升降理论之运用 师曰:圆运动与升降理论乃中医整体观念之体现,于胸痛治疗中尤为重要。
人体气机升已而降,降已而升,如环无端,谓之圆运动。 胸居上焦,为清阳所聚之地,乃升降出入之枢纽。
肺主宣发肃降,心主血脉运行,肝主疏泄条达,均与气机升降相关。 胸痛之病,多因升降失常,气机逆乱。
有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者;
有肺失宣降,气机壅滞者;
有肝失疏泄,气逆上冲者。 治疗当调其升降,复其圆运动。
如枳实薤白桂枝汤中,栝楼涤痰散结,薤白通阳散结,枳实破气下降,桂枝通阳上升,共奏升降气机、宽胸止痛之功。 治一女性,三十有七,胸闷痛伴心悸二月,每因情绪波动加重,脉弦细。
辨为肝失疏泄,气机逆乱,胸中大气不转。
予拟方:柴胡,枳实,白芍,甘草,旋覆花,郁金。
方中柴胡升发肝气,枳实降泄浊阴,白芍柔肝,甘草缓急,旋覆花降气,郁金解郁。
七剂后症减,十四剂后症平。 此案体现了升清降浊、恢复圆运动之治则。
临证时,须详察气机升降之失常所在,或以升为主,以降为辅;
或升降并调,终使气机复其常度,圆运动恢复如常。 06 徒问:请师分享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在胸痛治疗中的运用心得 师曰:《神农本草经》(以下简称《本经》)为中药学奠基之作,其所载药物功效精当,于胸痛治疗中指导意义重大。 如《本经》谓栝楼"主胸痹",因其体润性寒,能涤痰散结,宽胸利气,适用于痰热互结之胸痹;
谓薤白"去水气,温中散结",因其辛散温通,能通阳散结,行气导滞,适用于寒痰凝滞之胸痹。 《本经》谓桂枝"主上气咳逆,补中益气",因其辛甘温通,能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;
谓丹参"主心腹邪气,破癥除瘕",因其苦微寒,能活血祛瘀,凉血止痛。 临证善用《本经》所载药物。
曾治一胸痛患者,辨证为阳虚寒凝,以附子为君药,《本经》谓附子"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",用其温阳散寒,通经止痛;
加干姜,《本经》谓干姜"主胸满咳逆上气,温中",助附子温中散寒;
佐以甘草,《本经》谓甘草"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",调和诸药且缓附子之峻烈。
诸药相合,共奏温阳散寒止痛之功。 又治一痰瘀互结之胸痛,以瓜蒌涤痰散结,薤白通阳行气,半夏化痰降逆—《本经》谓半夏"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";
加桃仁活血化瘀—《本经》谓桃仁"主瘀血血闭瘕邪气"。
如此痰瘀并治,胸痛自止。 当潜心研读《本经》,领会药物之本真性能,临证时方能知药善用,药到病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预测网28预测走势加拿大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